来源:新民网
# ` c" E5 I+ x8 U# `7 L2 _; g" p. }% u! `2 p! G* ^( ~6 [) S
6 z" i3 R$ K) C4 i _/ S/ U
/ r( Z2 n* W3 l0 v' Z7 X" |
老潘、潘妻和他们的“木鱼锁馆”。
# g5 y e4 y- F4 Q- _1 N. b# l/ I: R! U$ W
1 C, B" T' g! P; D( S
) C# ?" z5 S& H6 d% s7 z老锁匠痴心集锁 民间博物馆租约到期无奈关门。. F+ u- r5 I9 Y( B `8 N
$ G' U2 p7 N6 F
一个修锁匠,在过往的20年中收集了2000多把锁。世博开始之际,他把这些“宝贝”布置起来,在十几平米的修锁铺里摆放出一个博物馆。
2 y' Q& X/ A& t& W! t+ o7 o9 U. Y3 o P, d+ a _
已经晚上8点了,复兴路吉安路口的某个临街铺依旧大门敞开着,白色的光从屋内透出来。记者走进屋内时,所见的除了配钥匙的机器外,便尽是各式老锁和钥匙,简易的展柜占据了这个十几平米房间的三面墙。
9 q$ C3 Y( v; U8 @, `- B
5 v- t, k4 Q5 S, a微博提及老锁匠
) j! U. q# P7 Z# ]1 F: U* b* }/ ~; R8 t: a5 r1 i! h: b
10月27日,新浪微博有网友发帖称,复兴路一间老房子内有一家特别的修锁铺兼博物馆,发帖者和修锁师傅聊了很久的人生道理,最终伤感的道别,锁匠说因为没钱,锁铺可能要关了。% q5 A: R3 T- _$ s* y2 p2 |% t
: J9 R' f! H) I* U C L+ u4 P
20年收藏2000把锁6 A0 @( H- J0 G- `, Q. M2 K7 Y8 [
" m; g- F& g) P( K8 s1 \; J( A当晚,记者在复兴路76号见到了这个老锁匠,他叫潘宇,今年50出头。老潘告诉记者,年轻时学会了开锁的技术,自此便爱上了锁。20多年前,老潘开始陆续收集各种喜欢的锁件,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2000多把。5 i/ A3 C4 L" G! R1 Y
' L/ n' a% I2 V7 i2 E老潘给记者介绍起各种锁的不同来历,他说,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去古董市场走一圈,见到喜欢的就会买下来。这些锁的出处北至朝鲜,南至尼泊尔,而至于具体的年份和产地,老潘却也说不清楚,“我就是纯粹喜欢,具体的不好乱说。”1 c8 c4 d# { d
9 G; o; O2 V2 Y这些锁得来甚至有些不惜血本,用老潘自己的话说,几乎是“挣多少花多少”。对此,家里人难免有意见,老潘笑笑说:“到现在阿拉娘还要说我。”
, O' |7 d; k6 n, A
6 i" u0 X# U6 I! O& v* x; s' m一旁的邻居听闻插嘴道,“伊老婆很支持的。”老潘咧嘴笑笑,满脸幸福,于是,从房里走出一个年轻妇人,这就是老潘的妻子。潘妻看上去很年轻也很健谈,对于丈夫的爱好,她似乎没有出过多的言语。她告诉记者,平日里,自己带带孩子,帮着老潘修修锁。
3 i% z, m. S+ l" J" r7 u; @9 A5 ~' \
世博前翻出压箱底6 h, ?+ `# p& B v' \
% i; N3 b2 W* Z; n/ j
早在世博开幕前夕,老潘和妻子就花了两个多月来布置“博物馆”。所有的锁和钥匙都按不同的门类进行摆放,其中包括中国的横开锁、孩童佩戴的长命锁、西洋密码锁等等,种类繁多,琳琅满目。“还有很多都没放出来呢。”老潘自豪的说。. I* k; ~8 C: W* l' N
+ O7 X$ a3 w% W3 _: G# S% V
博物馆的名字叫做“木鱼锁馆”,潘妻说,那是老潘朋友送的字。那位陈先生与老潘因锁结缘,世博之前便鼓励老潘把宝贝们拿出来迎接八方来客,“木鱼和锁一样,是一种组合”潘妻又指着另一堵墙上的“缘”字说道,“人和人之间的缘分同样是一种组合。”1 P$ R% G U3 v' k
( Y* f4 y3 i( G
这半年来,有不少人曾在“木鱼锁馆”驻足,“大多是老外”,潘妻说,“中国人好像对这个不太感兴趣”。对于这一点,老潘也有些悻悻然,“早两年香港台湾人还喜欢老东西,这几年也都没声音了。”
9 B5 A$ ?) q7 v6 @$ [. k
" l; i: P. P' x a: B/ v租约到期无奈收摊
, K( n) h% `+ v5 C+ F8 i: e' K; s
, D$ ?9 e5 Z9 t' e7 H3 [5 e, Z8 z“木鱼锁馆”所在的复兴路,两头都已经是四车道,唯独老潘的门面这里还未拓宽,“房东不肯再租了,说要动迁。”老潘满眼尽是无奈。他表示,世博结束后,会把这些锁件收拾起来,搬回住处,“搬来搬去工程量也蛮大的……”老潘说,暂时还没有找到其他地方开锁铺。7 W! V/ N" S: \) f; X
. I$ k/ o, `! Z记者询问是否曾经考虑过联系博物馆来展出这些锁件,老潘表示,现在还没退休,没时间想这些事情。“关键是要有人支持,以前尝试联系过一些大锁厂,但都不景气没了下文。”说到此处,老潘似乎无意再多言。
3 x/ U1 }! s4 |
" v) C% N7 x* P+ O- |! t- z老潘点了一支烟说,再过几年退休之后,可能会把锁件重新再归类一遍,“有些东西重复的也可以卖掉一些”,他说“毕竟要保障实际生活的重要。”
4 \. I: S* Q& F b7 r) L: X0 x2 x' F/ a6 P) S/ g: o/ T, t
: {# \% }: M$ |) c0 M; `# g% Z6 U& j7 s, m( B( E/ E
老潘说,每把中国的锁都有手工的花纹,大多都是讨口彩的。
( t8 H; }1 x: V; [4 O; e- o, f9 O3 @/ U- N0 ^" k$ @
$ ^& F. y) F+ \$ Y
$ Z# [# K2 b/ P5 \3 e不少锁件都有着奇怪的形状。
0 }9 Q+ G) ]# F# D% s3 _/ P* r. X' X! |. c/ U; I5 k8 f& X
4 f9 Z: s/ |4 f2 R& ?0 c
( ^& A6 D* N2 n* s. G; j; I
各种老钥匙整齐排列在橱窗里。 - w& ^; K; K& [' V
5 J6 Q4 ~8 l/ P" z, d
' ]4 H0 Y0 ?; o' I# D$ ]8 l; H! T9 z6 A; @0 H; e
文革时期的老锁和钥匙。 ( P0 `4 _0 C B0 ]
: f' R$ b4 P5 n& v$ v2 O: {/ [& ~& X1 W$ n
) j( T+ i2 W8 P$ c& c除了锁和钥匙之外,老潘还收集了一些箱子上的物件。 ! d9 J9 n: J. c; v" _
0 @0 w+ h, @# l5 ]/ ?: b1 F( Y
|